【两会最新】上海浙江首次“新高考”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10日讯(记者 董鲁皖龙)高考改革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上海与浙江今年将首次举行“新高考”,并实行与新高考相配套的新录取模式。新的招考录取模式释放了哪些信号?3月9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和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

  根据上海、浙江两地新高考方案,从今年起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即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评价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不再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手段,还要看学生德育情况、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内的发展,还关注学生校外的社会实践能力。”胡卫表示,但这也是难点,有人担忧因社会面临诚信问题,不能完全量化的综合素质评价能不能做好?校际存在差异,同样记录分数,如何可比?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模式后,考生无论选哪三个科目进行考试,专业选择覆盖面将扩大到66.6%以上。在叶飞帆看来,此次改革大大增加了考生选择的权利。“以浙江录取方案来说,过去先选学校报后分专业,考生可能选不到自己心仪的专业。现在倒过来,先填专业再报学校,最多可报80个志愿,确保学生想学什么专业就能学到什么专业,这对于考生今后的发展很重要。”

  胡卫认为,“3+3”模式反映了高考制度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过去要么学文、要么学理,现在给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方便学生和家长找出最优组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既全面发展又展现个性、特长、爱好”。

  取消录取批次的限制,也是此次改革的亮点。2016年上海已经取消了本科录取批次,2017年起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也不再分批次。

  叶飞帆表示,打破身份禁锢后,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而言,需要加快专业调整、提高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跟需求不对接,办的专业考生不喜欢、社会不需要,质量再高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向应用型转变绝不意味着应用型就等于低水平,同样也需要提高质量,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

  “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好学校一定是每样学科都好,学生做选择时,也认为大门进对了小门无所谓。但清华、北大也可能有一些专业不是很好,而一些知名度不是那么高的大学某些专业却是最好的。”胡卫认为,取消录取批次后,可以促进招生纵向流动,还可以激发高校活力,既助推一流高校提高薄弱学科,也助推一部分高校凸显了优势学科。

  据悉,根据新方案,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加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