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力学校?|?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走出的高中育人新格局

  2014年,浙江和上海被定为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同年9月,同步发布了高考招生改革制度方案。浙江省试行的是“7选3”:语文、数学、外语必考,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选择3个科目,参加高考成绩核算。

  改革带来的一个最明显变化:中学教育开始实行走班教学,学生除了可以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以外,还可以选择任课老师、课程。

  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这被大家统称为“选科、选师和选课”。

  作为一所“县”级高中,海高的“走班”经验,以及它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无疑给无数正在苦于不知如何下手的县中提供了不少“落地”的经验和信心。其实我们也看到,从2015年开始,全国已有超过千所高中的校长和教师来到海高进行学习和探讨“走班”的海高模式。海高的尝试对于我们最大的借鉴意义在于,它呈现出了一种不一样的高中生态。

7494545017ca406a9b58ea55d8baa1ce_th[1].jpg

  顺势而为:从课程改革到选课走班

  以前没有走班的时候,老师不愿意做讲坛,现在制度变了,每一次讲坛反而变得特别精彩。这其实是学生倒逼了教师去成长。

  人们倾向于认为,改革是计划而为之。但在海高,并不是一上来就实施选课走班制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强力推进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高中进行重新洗牌,实施第一轮的省一级和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学校评定工作。

  借助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时机,海高从校本选修课开始,让老师自己开发课程,创造性地建设校本学科课程群,学生通过选课的方式进行选择。这一举措,既锻炼了学校教师开发和组织课程的能力,也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到选课是怎么回事。

  “不能说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我们只是按照教育的趋势,一环套一环。”时任海高校长的周彬说。

  2014年,浙江新高考的改革试点,海高在已有基础上自主创建了专门用来选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老师、家长都可以在上面查询相关信息:老师可以在平台上面看到自己的课表、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的选课、成绩等情况;而学生则是从填写自己基本资料开始,再到选科、选课、排课表等功能;家长则可以上去查询自己孩子的成绩。

  除了语数外,全部选课制

  海高在高一下学期开始全面实行走班教学,学生上课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

  语数外不走班,学生们留在行政班上课。而教学班的走班分两次选科,高一的时候,四科(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先进行学考的科目优先走班,高二学考的科目(生物、思想政治、技术)再次进行选科。

  每一科目被分为A、B两类班级,其水平有差异,在教学内容上,同一层次统一进度。而对于学生考核,同一层次的学生,同一学科内部、同一层级学生进行比较,引用标准分, A层跟A 层比,B 层跟B层比。

  与此同时,海高在选科环节推出了“1+2”模式,这是考虑到现在高校有的专业不限学科,但有的专业需要一门、两门或者更多的学科,比如选择了物理就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专业都可以选择。校长周彬说,“我们的1+2模式是让学生选一门决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而另外两门则选择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学科”。

  让学生选择老师,没人敢小瞧它

  “如果说谁更懂老师,不是学生的话还能有谁?”这是周彬经常说的一句话。

  学生“抢课”在海高一直是一件热门的事。通常,在寒假结束之前,学生可以登录网络选课平台,通过“第一二三志愿”进行分时段、分老师的选课。因此很多老师的课几乎是“秒”抢。

  在网络选课平台上,学生还须进行投票,选择自己最理想的老师,但这个选择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学校根据投票的结果和实际的情况,再对老师进行排课。

  同时,由于学生们被分为了A、B两类班级,在同一天投票时,A班上午投票,B班在下午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去选师。在选师之前,学校会让任课老师们在学校中先进行自我宣传,如通过校园橱窗、课堂、讲坛等方式。周彬表示,很多老师水平很高但是并不被学生欢迎,这就是老师们被学生了解不足,“以前没有走班的时候,老师不愿意做讲坛,现在制度变了,每一次讲坛反而变得特别精彩。这其实是学生倒逼了教师去成长。”

  “让学生去评价,学校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周彬认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遵守选择的规则,要让学生明白选择的边界。海高通过“秒杀”的方式让学生选课,就是让学生在选择中遵守规则,在选择中明白你喜欢的课程或老师有可能别人也喜欢。

  归根结底,让学生选老师,目的不是淘汰老师,而是让老师不断的发展自己,而学生的选择标准,就是老师的发展方向,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

  翻转课堂的“海高版”

  海高教学班中的老师都会做一件事: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进行知识讲解,把学生学习和问题的解答放在了课后的作业批改和辅导上。周彬认为,“其实知识讲解与问题解答相比较,不论是所花时间还是难易程度,都是不如后者的。可是,我们却把最重要的上课时间,拿去做了大量的相对简单的知识讲解,于是大家不得不再花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更为重要的问题解答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高做了翻转课堂的“落地版”,提前一周把学生下周要学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把知识的学习尽量在课前完成,把知识学习时形成的问题与疑惑带到课堂中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知识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教学重心用在学生疑惑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外出培训或有事请假的老师,学校还实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老师需要根据原教学计划,设置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在任务单当中告知学生,如何利用任务单,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回来后再进行提问或考核。

9a64246d389446f19131ef66dfa0f3c0_th[1].jpg

  学生说

  高二学生 陈秋宁 :走班,让我们在收获中成长刚开始走班的前半学期,我是不太适应的,主要是没有办法自我管理。但我发现,同学们尽管有抱怨,但大家干劲还是很足。

  而且我发现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了另外的收获:

  认识的老师更多。以前的时候,每一门课只认识一个老师,对老师的见解,仅仅停留在一个老师那里。现在与更多老师的交流也对我的思维和思路有了更大拓宽。导师和任课老师会主动找我们,就像朋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老师重视自己更有学习积极性的了。师生是一起的,老师会想不同的办法帮学生去适应,帮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交往的朋友更多。以前只是在一个小环境中,现在跟不同班级的同学上课和交流,有些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有些课堂是严肃一点的,这样一来我可以接受到不同的学习氛围。

  自我意识在加强。这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学习上我更主动,从选科到选师到选课,我需要对自我负责。而且,每位同学选考的科目不一样,因此一定要学会掌握自己的“节奏”。在生活上、心理上,这都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逆境而上: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如果高考是敌人的话,那么现在每个学期都有敌人,战胜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具备战胜敌人的能力。

  “高考新政下,除了高一之外,可能每个学期都有高考。如果高考是敌人的话,那么现在每个学期都有敌人,战胜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具备战胜敌人的能力。” 2015年 12月26日,海高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赵琴在“高考新政下的高中教育”高峰论坛上说,高考新政下,高中教育应回归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再局限于教人,而在育人,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是培养学生科学选择能力的竞争。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路不清,又必须要前进的时候,你该怎么办?盲目和慌乱可能是最大的敌人。

  随着学生选科、选师与选课的深入,很多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在传统教学中,这个班是班主任建好了的,学科老师只要去上课就可以了;但在走班教学中,上课的老师得先自己组建一个班,然后再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否则这个教学班就是散沙一团。

  就拿班级管理这个事来说,在课间,老师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作业也很难收齐这种情况很常见。“十个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班,很难找,作业更是很难收齐”,赵琴说。

  而同时,学生每人一张课表,老师不可能每一学生都管理到,因此学生面临一个问题: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问题是很多的,需要不断的破解。为此,学校想了很多招。” 赵琴介绍,学生在上课时,白天在各个教学班中走班学习,晚上在行政班里自修。海高陆续推出了《学考选考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细则》、《走班教学工作指南》、《走班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各学科转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指导意见》等等。

  对于课堂混乱的情况,实行教学班管理体系和巡课制。在每个教学班配备了班级管理机构,如班长、副班长、课代表……让学生自己管理。另外,把本身课务量不够的老师,作为巡课老师,对学生到勤的管理等进行登记和管理。每一次上课不仅老师会实行点名制,还有巡课老师进行固定巡课和抽查巡课,防止学生逃课串课。

  针对作业问题,同样采取学生管理。教学楼有4层,每一层都有这个教学班的教学小组长来收作业,再连同作业上交情况统一汇总给教学班科代表,各个教学班老师根据上交情况对相关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教学班任课老师既教学,又兼任一部分管理工作。每个教学班的老师就是一个“班主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自修课”上发生了什么?

  晚自修,学校采取了巡视管理、教师辅导、学生自学的“管、导、学”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晚自修期间,教室里没有老师,学生在里面自修,不可随意讲话、讨论问题,如果有问题,可领取教室里的“答疑牌”去找相关科目老师辅导。

  自修课管理还采用了“告诫单”制度作为辅助措施。学校把晚自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比如,不允许教室内互相讨论干扰学生等,学生违反其中的条例会拿到“告诫单”。学生只要拿到三张告诫单,就会被安排到专门的教室进行学习。不过,告诫单允许学生改正错误,被告诫的学生一段时间内表现良好,可以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考虑进行撤销并上报年级部。

  “用这种管理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控。学校原来的管理比较粗放,现在更加细致。”赵琴强调,这种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学生,而是为了管理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

  一生一导:学生不依赖班主任,依赖“导师”

  在海高,最了解学生的不是学生班主任,而是学生的导师。

  海高实行“一生一导”,指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导师。从高一上学期开始,学校就开始准备,高一下学期走班之后,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导师也可以选学生。选择之后,学校会进行微调。

  导师每两周至少要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变化等,并在做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做规划。在特殊的时间点,如期终考试或学考选考前等,学校对导师还会有特别的要求。

  “因为有选师制度,导师制也就会倒逼老师去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我们从等鱼儿上钩到主动去抓鱼儿。”行政班班主任代表,教高二政治的陈益老师对记者说。

  除了已经实施的“一生一导”,海高目前还正在实施另外两项管理:一生一档(档案);一生一特(特长)。

  生涯规划,让学生走得更远

  201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在某次高考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不久之后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必修课。其实在海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生涯定位和寻找目标,学校为学生生涯规划早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学校目前已有超过20门相对成熟的职业生涯选修课,学校的“一生一导”制度本身就为学生生涯规划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2013年开始,学校成立“学生发展中心”。海高坚持一点——学生学业再重,也仍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

  为此,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和发起社团,从社团中体验和学习,探索自己的兴趣;开设“赞山学习大讲坛”,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校职业宣讲,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专业,拓展学生视野,打通中学和大学、专业之间的通道;开展假期校外职业研究与体验,跟踪采访并跟岗“职业人的一天”;组织学生探访高校,零距离了解未来的大学,通过深度体验,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专业到底是在学习什么,未来这一专业具体是做什么。

  教师说

  高二历史老师

  汤晓燕:走班课堂,驾驭课堂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前,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现在除了上课还要管理学生,管理班级。

  刚开始冲击力还是蛮大的,走班之后,面对不同的学生,为了能营造班级的归属感,要设置班级目标,班级管理架构。老师如何用自己的关心、关注,给与学生情感上的关注,也使得我们更主动关注与学生的交流。比如,我们会建设班级qq群,与学生课后交流,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也会下意识通过评语与学生互动。

  作为学生导师,一开始学生不了解专业,甚至连大学也不知道有哪些,为了让学生更客观建立自己的目标,我会查阅各种资料,咨询不同职业的朋友,就是希望能帮学生解决问题。

  尽管学生选择老师,对老师的心理确实是一种冲击,走班之后,我们也比以前更忙碌。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学生选择老师,比大家想象中的要理性。而走班也倒逼我们教师去努力这几件事:专业能力提升;个人魅力提升;与学生沟通加强。

  我们看到海高的老师在思考,也在转变。

  校长说

  周彬:理性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

  2012年6月,周彬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名教授成为海宁高级中学校长。

  在记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周彬刚刚辞去海高校长一职回到华师大。三年多的时间,准确的说是44个月,周彬在海高的改革深入且落地。

  来到海高,真正把脚放到教育这片土地上的时候,我感到了真正的教育责任。

  有人是“戴着镣铐跳舞”,对于我来说,是带着镣铐改革。

  每天早晨,当我站在办公室,从窗口看到几千个孩子去食堂,我触动特别大,总是在想:我能为他们做什么?

  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校门口那么多接学生的车,我也在想,这一天孩子们收获了什么?

  家长会,那么多家长过来,我仍会想:我作为校长,能为这些家庭做什么?

  在我看来,更具智慧的教育要理性,要守规律,要讲道理。讲道理,不仅是教育的道理,还要有管理的道理。

  因此,在海高,我希望尽量用理性去推动一所学校的发展,理性落到学校的管理上,它体现这几方面:

  阳光。所有理性的东西,就是要公开,让别人看得到。在海高,晒老师,晒考试成绩(每次考试成绩,进步与否,都晒出来),晒优秀学生,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正直与积极进取。好的展现出来,不好的也不逃避,该怎么做怎么做,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情。对教师来讲,为什么要有学校?为什么要有校长?校长就是要把这些资源整合一起,让“1+1>2”。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校长做校长的事情,老师做老师的事情。

  另外,学校里面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等都要理性。

  实际上,海高的改革 “走班”只是一部分,我们并不是从“点”上突破,而是从“面”上突破。比如,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教学过程评教标准、开始调整学校教师激励体系,也正在着力建设教师荣誉体系和学生荣誉体系。“走班”其实只是这一系列改革下显性的呈现。

  我们在进行不同尝试,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经验,并努力变成一所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舒服的高中。

  学校的管理,很关键的就是课程领导力。从课程的角度,我一直在琢磨,海高的校本课程应该实现什么?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产品。老师究竟在教什么,教的难度系数是多少?为此,海高开设了4类课程:学科课程、学术(学术拓展,大学先修)、职业课程(与未来行业对接)、生活课程(与日常生活对接)。在海高,每个老师只对课程本身负责,学校对课程结构负责。

  为什么课程领导力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高考新政下,由于把课程分为了不同的类别与不同的层级,教师也教不同的学生与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重心,就不再仅是教学管理,而应该是课程领导——学校管理课程内容,管理教学难度与教学进度,把课堂教学还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来展现自己,吸引学生,成就学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全校最基本的学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老师与不同层级的课程间进行再次选择或者转换。

  说实话,把理性放到教育里面来,我认为这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学生不懂,就不能不让学生做。他们不懂,学校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懂。

  新高考的到来,让我们觉得兴奋,因为在新高考中,我们看到了前期进行课程改革的影子,也看到了高考改革的希望。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一场新的改革热潮之中。

  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全放开地让学生选科,半放开地让学生选教师,有限制地让学生选课,这一切我们都做到了。

  可是,当学生真正地在各个教室里走班的时候,怎么去管理这些学生,怎么去监控教学质量,怎么去指导他们的选择,一套新的体系,在老的体系还没有打破之前,怎么可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或许有人犹豫了、怀疑了,深怕转弯太快船翻了。但我认为,不要走回头路,因为回头根本就没有路。瞄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让学生选择教育,让学生淘汰教育,让学生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是迟早的事。

  不能因为他们现在不会,我们就去替代他们,我们就不去教育他们,教会他们才是我们的责任,替代他们只会让他们永远被别人“替代”下去。

  非常幸运的是,在大家齐心协力和倾心倾智之下,我们似乎摸到了新高考下高中教育新常态的门。 对于如“海高”这样的县中,新高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杂志2016年3B刊,更多内容,请见杂志。)